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饱含牵挂。
今天是秋分,也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浙江青田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试验田里,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士生李其轩,也迎来了自己四年来的“丰收日”:十余亩自主的试验田、十余个五彩斑斓的育种池、两间共50平方米的整洁的实验室。
更让他自豪的是:这四年来,每年改良育种流程养出来的鱼苗,辐射了合作社的60多个养殖户,为合作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这里圆了他的“水产梦”
2019年,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李其轩,带着“水产梦”来到了上海海洋大学。北海是一座跟海息息相关的城市,鱼虾是他们每餐必有的选项。但在高考以后,李其轩才知道“水产”这个专业,他觉得挺有意思,就毅然决然报了海洋大学的水产养殖专业。
大二的时候,因为“水产学导论”这门课,他认识了自己现在的导师——刘其根教授。2022年,依托水产与生命学院的“本硕博一贯制项目”,他从“课堂”走进了“稻田”里。
“中国有很多社会学的研究者,书就是写在田野访谈和调研里的,这种工作的导向非常吸引我。如果我未来去做一些工作,我会更想到一线去把它弄清楚。”李其轩说:“学院2022年启动了‘本硕博一贯制项目’,我有幸成为了第一届学生。这样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扎根在田间,思考解决科学问题和助力产业发展的平衡。”
就这样,带着自己的思考,李其轩来到了浙江青田,开始研究作为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中的关键物种——青田田鱼。
实践才能出真知
李其轩认为,水产这门学科,有一部分是“生物学”的,一些理论知识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但另一部分,一定是在鱼塘边、在生产实践中做出来的。
2022年,李其轩“搬迁”到了浙江青田。他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稻田鲤鱼的食性演进,研究稻田鲤鱼从野外环境到高山稻田这个特殊环境驯化后食性发生的变化。
来到当地后东方汇赢,他发现青田田鱼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原种保护体系。目前青田当地养殖的稻田鲤鱼种质来源比较单一,不仅存在种质退化、污染的风险,而且实验开展和种质保护工作也会受限。
青田田鱼的原种都是藏在大山里的,为此团队经常开车数小时,到深山里去寻觅那些祖祖辈辈养鱼的农户。这些连手机都不会用的朴实农民手里,往往有最原始最珍贵的稻田鲤鱼品系。
从山里面把这条珍贵的鱼苗找到之后,下一个难题接踵而至:研究团队在当地还没有能自己做主的实验场地。好不容易整理出一个池子准备用于单独饲养不同品系的实验鱼时,第二天养殖户就往里面放上了自己准备贩卖的鱼苗,导致团队无法继续做自己的实验。
“养殖户的思路和研究人员的思路不一样;其次他们更注重商业层面,希望尽可能把所有的池塘都用来产出效益。如果后续想要进行育种工作的持续研究,就需要有一个能长期管理的场地。”
建在稻田边的实验室
“刚到青田的时候,我就跟两个师兄住在大棚里,只有几平方米的房间住三个人,我们坐着基本上就是腿都伸不开的状态。”李其轩说,“课题组的其他同学也很难来开展科研工作,没有这个条件。”
由于在青田没有实验室,稻田里面采集的样品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保存,都需要带回学校的实验室处理。如果能把基础设施完善一下,除了能解决自己的科研任务以外,以后师弟师妹也能继续用,这个愿望成为了李其轩完善实验室的初衷。
2023年,上庄村的华侨林国平以合作社的名义邀请课题组开展青田田鱼的模式改良工作。他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免费实验室”,提供合作社的稻田开展田间养殖实验,更是把自己家里的房间装了热水、空调、洗衣机等等设施,改造好给李其轩等人长住。
在政府的帮扶下,李其轩和其他同学改造了育种池、高标准实验农田、实验室等设施。
距离李其轩第一次踏上青田的土地,已经接近四年了——每年的3月育种季节开始,他们就会一直待到10月水稻丰收的季节,吃住都在村里,守着村里的稻田和实验室开展研究,冬天就带着样品回到学校分析、处理、写成论文,第二年带着结论回来用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农民听。
现在,完全归属于学生自己管理设计实验使用的试验田有10亩以上,其中既有十余个40平方米标准的小区块,连着独立的供水系统以保证稻田理化因子研究的可靠性;也有大片隔开的农田,半亩作为一个区块,允许水自由流动,但是鱼活动空间独立,用于研究稻田鲤鱼的生态习性和生长;十几个的育种池目前保藏着五个青田不同地域不同体色的原种群体和青田田鱼的“祖先”——瓯江野生鲤鱼,它们是从山里的农户手里收集而来的,将作为后续育种的基础种群。
“现在每年改良育种流程养出来的鱼苗东方汇赢,辐射合作社的60多个养殖户!”李其轩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中间林林总总也发生了很多事,但我重新想到几年前我来到这的光景,只觉得实践是解决很多问题唯一的方式。”
51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