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度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带来希望的一款“脑控康复轮椅”突破性智能设备亮相工博会。这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许东升教授团队与上海大学、韶脑科技公司杨帮华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创新产品,通过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思维即行动”的革命性突破,为脊髓损伤、渐冻症、脑卒中等患者开辟了全新的康复路径。
脑控康复轮椅
核心技术方面,该设备采用了先进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技术。系统精心设计了4个视觉刺激模块,通过特定频率闪烁的方向箭头诱导患者产生脑电信号。配合8通道半湿电极脑电帽的高精度信号采集,再经由智能算法实时解码,可精准识别前进、转向等多项指令,准确率高达95%以上。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实现了“心想即动”的交互体验,更在安全性方面做了全面升级——集成前后高清摄像头与8组超声波传感器,构建了5米范围内的动态避障系统,确保患者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无忧。
与传统轮椅的单一功能代偿不同,这款脑控康复轮椅开创了“控制-反馈-康复”三位一体的主动治疗新模式。通过任务模式和自由模式的双重训练机制,不仅能有效刺激患者运动皮层的神经重塑,更能系统性地锻炼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控能力。这种创新设计将被动康复转变为主动治疗,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康复体验。
产品说明
研发背景方面,针对脑卒中后运动与认知功能障碍这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难题,传统康复方案面临着四大挑战:早期肢体活动受限、精准康复主动性不足、思维-行为模式建立困难,以及主动康复训练设备匮乏。为此,研发团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智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专门建立了脑机接口联合研发室,聚焦脑机技术研发、样机验证、人才培养、临床解决方案实施和标准制定等多个维度,致力于打造智能康复的完整生态。
基于SSVEP-BCI技术的脑控轮椅具有多重创新价值:首先涨8配资,它支持严重瘫痪患者的早期康复介入,通过“意图识别-轮椅动作”的实时闭环反馈系统,显著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主动性;其次,创新的行动轨迹加载和奖赏训练范式,不仅提高了脑控训练的效率,更有助于建立长期康复疗效;最重要的是,这种“思维驱动”的康复模式能够同步增强患者的主动性、意图识别能力和注意力集中度,为后续的脑机接口训练奠定基础。
51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